查看完整版本: [-- 关注:王羲之墓陆游墓在云门? --]

绍兴E网论坛 -> 越地人文·古城 -> 关注:王羲之墓陆游墓在云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方红 2011-03-13 07:45

关注:王羲之墓陆游墓在云门?

王陆两墓之意义,绍兴人,都是知道的。
陆墓在云门何山村东之陆家园地。没有动土,不能确定具体位置。
王羲之墓在云门寺附近。永禅师,与惠欣,为“每年拜墓便近”而移至云门寺。如果所拜之墓即是王羲之墓,那么,王羲之墓当在云门寺。王献之当年舍宅为云门寺,其实也是为守其父之墓。《万历绍兴府志》是认为在云门的。王墓另有在剡、在诸暨的说法。 (转)

领头羊 2011-03-13 07:55


不知原作者有没破解这个谜?

领头羊 2011-03-13 10:59
王羲之生于山东临沂,永嘉年间(307-312)举族南渡,后定居越州会稽,在会稽去世。他的墓地位置有好几种记载:

  一是在山阴兰渚山下。唐何延之《兰亭记》载:“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里兰渚山下。”何延之的依据是,辨才的弟子玄素亲口所讲。由于玄素向何延之回忆时已九十二岁,不知会不会有误。

  二是在诸暨苎萝山。南宋嘉泰《会稽志》载:“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萝山。孔晔云:‘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书也。’而碑亡矣。”王子敬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但据《世说新语·赏誉》:“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庾倪即庾倩,是庾冰的第五个儿子。因而如果按照《世说新语》,孙绰(兴公)为碑文的说法可能有误。

  三是在云门寺附近。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与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此寺”即云门寺。按照此说,是由于祖墓在云门寺附近,智永与惠欣为了就近拜墓,从嘉祥寺转到云门寺。但这里的“墓”不一定就是王羲之墓,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墓。

  四是在嵊州金庭。《金庭王氏族谱》收有《嵊志列传》的有关记载,内有王羲之“年五十九卒,葬金庭观,乃其故宅。有书楼、墨池,墓亦在焉,隋大业间,沙门尚杲为志。”《族谱》附载隋沙门尚杲《金庭瀑布山展墓记》:文后署名“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识。大业辛未三月丁丑”。这里有二处失误:1.隋代时永欣寺在会稽,吴兴永欣寺建于唐代以后。2.大业辛未年三月没有丁丑日,二月、四月才有,可能是误记。现在金庭有王羲之墓,为明弘治十五年重立,这里曾出土梁大同年间的墓砖。(也转,原作者胡文炜的文字)

领头羊 2011-03-13 11:13
新昌和嵊州争的比较有声。


王羲之终老何处?
原文出处http://tieba.baidu.com/f?kz=166345930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在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合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工羲之“去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绍兴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秀。因此王羡之被这里的山水风情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其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得以有机会尽情地享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隋初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便从永欣寺移居云门寺(《绍兴县志》)。作为王氏后人的智永,其书艺在当时亦堪称大家,尤其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甚大,后人评介其书法说:“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宣和书谱》卷十七)。作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当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无疑。智永移居云门寺,可证王羲之终老于山阴。持异议者提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就不能据此断定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之墓。

  另有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之碑文,又与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所言之“王”姓者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王异,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与孙绰友善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 —379 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氏9 年去世,王羲之不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自己写好碑文。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信。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由是: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记》中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好友许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因而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所指“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氏第47世孙王鉴皓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也载:公元361 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遂埋王于居宅之旁”。王氏5 世孙衡念先祖崇佛道,舍王宅为金庭观。《族谱》指明王羲之乃“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二、惟金庭至今留有遗迹。今金庭观旧址右端,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王氏裔孙秀清所建的王羲之墓道和碑坊,观后墓前还有明弘光年间立的墓碑。金庭观今存山门、大殿及古柏。在金庭及其周围乡村,至今仍流传有关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的传说。金庭附近有许多地名据传与王氏有关。如华堂乡(村)、灵鹅村、王罕岭等。今新合乡有十几个自然村以王姓为主,多自称王羲之后裔。三、王羲之生活在佛道鼎盛之时,当时的官宦、世俗学者也多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王羲之与当时高僧竺道潜、支遁、白道酞等交往甚密。竺道潜亦琅琊华族王氏出身,与王羲之父辈有交,曾隐居剡山30余年之久,其所居乃当时佛道修行者的中心地。支遁亦在沃洲(今新昌,原属剡县)

  小岭建寺院,教导僧众百余人。而金庭亦在当时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王羲之崇尚隐逸,又为便于与高僧交往,其辞官后选中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是很有可能的。

  有人对嵊县金庭说则持有异议,如,所谓的王氏《族谱》不尽可信,为何正史不收其碑文,本传也不见载?墓中出土的砖为何是梁大同年间的?等等。但是,嵊县金庭墓穴犹存,谱牍可稽,王姓后人甚众,史籍记载亦最多,因此,王羲之终老金庭说,近年来颇有为众所认同之势。国内外许多专家、书家前往墓地瞻仰,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重修的墓地全景。尽管如此,金庭说仍未是定论。因而,金庭王羲之墓地至今仍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点。(金泽民)

领头羊 2011-03-13 18:34
王罕岭王右军旧宅考证 来源: 新昌新闻网 作者: 袁伯初 2008年11月14日21:35:34 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初九誓墓辞官后,领家眷隐居何处?系《晋书》所末载.然而王羲之晚年“偕夫人郗氏,中子操之和操之乳母毕氏等人,由会稽徙居剡县”东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晚唐析剡县置瞻县(嵊州.嵊县)和新昌县后,王羲之旧居在嵊东后厂,还是在新昌王罕岭?据《民国新昌县志》记载,清末民初学者俞函三对此作过考证,认为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创金庭道院于新昌王罕岭,嵊东后厂金庭观系唐宋后移造。 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几十次上王罕岭实地考察,认同了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创金庭道院于王罕岭的观点。 一·谱牒可稽 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王罕岭 《琅琊王氏宗谱》卷一载有《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此碑文赫然写道:“旷生羲之,字逸少,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莅事底成,建兰亭,与僚友修禊事。善楷书草隶,为古今之冠,有墨池。性爱鹅,为山阴道士管宵霞写《道德经》,笼鹅以归,有鹅池。在蕺山,为老姥书六角扇,倍价竞易,舍宅为戒珠寺。创金庭道院于厂②岭,晚年循迹于鼓山。”《琅琊王氏宗谱》卷一收载的《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由元和改年(公元820年)仲秋知剡县事陈永秩督刊,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上柱国襄阳公平路应撰文,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武城男张舟篆盖.中散大夫越州刺史王及(王希隽)书,天圣丁卯(公元1027年)孟夏知新昌县姜琼重立。 民国及以前各派系《王氏宗谱》,大多收有《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长潭梅山王氏宗谱》将“(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厂岭”改为“(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梅岭”。王罕岭是十里梅溪的源头, 西面上王罕岭的岭即为梅岭。《天姥王氏宗谱》将“(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厂岭”, 改为“(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功岭”。王罕岭同功岭相连,王罕岭东面的山岭为功岭。厂岭、梅岭和功岭实际指的都是王罕岭。《新剡琅琊王氏宗谱》、《剡北图山派王氏宗谱》和《剡北南岙王氏宗谱》等都收有《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据《同治嵊州县志》记载,嵊州《金庭王氏族谱》,择《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为序文:“王氏在琅琊舍宅为普照寺,至会稽蕺山舍宅为戒珠寺,至剡县金庭舍宅为金庭观。”未录“创金庭道院于厂岭“这一句。 二·积翠飘渺的金庭洞天 《道经》说:“王子晋登仙,是天台山北门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洞中……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晋所治。”王子晋是周灵王第十一太子晋,字子乔,王氏第一世祖。然而,金庭洞天在何处?道教典籍及地方志有不同的说法。 清康熙年间张联元编纂的《天台山全志》卷之五《宫观》说:“桐柏宫,在桐柏山。唐景云二年(公元711),为司马承祯建。…… 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晋所治。”同卷《金庭观》条里却有相矛盾的记载:“金庭观在西桐柏,嵊县东八十里。”但是,当代天台县地方志专家朱封鳌先生,作过仔细考证,天台县桐柏山历代并无金庭洞天标志性建筑——金庭观;南北朝时期,沈约撰写过《桐柏山金庭馆碑记》③,但他没有到过天台县的桐柏山。朱封鳌说,这是张联元误“中桐柏”为“西桐柏”了。因为,《地舆志》记载,整个天台山脉自东海的宁海西延,经唐兴县至剡县,三县都有桐柏山。故历代的地舆家以宁海的桐柏山为天台的东桐柏,剡县的桐柏山为天台的西桐柏,唐兴县的桐柏山为天台的中桐柏。由此可见,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关于桐柏金庭洞天之说是张冠李戴。 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之二十七.三十六小洞天说:“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冶之。”另一道教典籍《名山洞天记》二十七洞天说:“金庭周回三百里,名金庭崇妙之天,在越州剡县,褚伯玉孙休文(沈约)居之。”而有的道经和文章则直呼金庭崇妙天为金庭洞天,如唐代裴通写的《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④说:“金庭洞天,即道门所谓赤城丹霞第六洞天者也。”赤城丹霞第六洞天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六洞天,据《云笈七签》记载:“第六赤城山洞,周围三百里,在台州唐兴县,属仙伯冶之。”这道教典籍和裴通的说法完全一致,第二十七小洞天——金庭洞天也是第六大洞天赵仙伯统治之。 (一)金庭洞天在古剡县何处? 古代剡县包括嵊州新昌,金庭洞天在现在的嵊州还是新昌呢?今嵊东金庭观称洞天福地,其意思是道教第二十七小洞天和第十八福地的合称。道教里有没有既是洞天又是福地的大地名山的呢?《云笈七签》卷之二十七引道祖太上老君说:“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冶之;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统冶之处也;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显然同一大地名山,不能把洞天福地混为一谈。再说道教的第十八福地亦不在剡县,而在千里之外的蜀地。《云笈七签》七十二福地说:“第十八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薇山,属马仙人冶之。”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家邹志方教授认为,晚唐裴通曾于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8年)三月,与二三道友去金庭观乃右军旧宅过了一夜才回去,还写了一篇类似今天考察报告的《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记叙了右军旧宅乃金庭洞天之所在。 裴通是唐代穆宗朝官少府监,大和时的国子祭酒。他写的《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越中山水之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之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其洞在县东南,循山趾而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其峰即洞天北门也。”今天,我们站在绍兴市政区地图前,去解读裴通这段话,显而易见。他们是从古剡县城出发,沿着四明山脚东去,再向右走,共走了七十里,到了金庭洞天的洞所在的地方。途中看到的小香炉峰,便是金庭洞天的北门。小香炉峰在今嵊东金庭观与济渡村之间,距嵊州县城五十里。这样,现在的嵊东金庭观不在金庭洞天的范围内,而是在金庭洞天的北门之外了。 现新昌县沙溪镇王罕岭位于古剡县东南,距嵊州县城七十里左右,与晚唐裴通记叙的王右军旧宅乃至金庭洞天之所在相符合。这并不是巧合,也不是牵强附会,这是史实的本来面目。民间亦世代相传,王羲之晚年居王罕岭,死王罕岭,葬王罕岭。 (二)金庭洞天之特征 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高似孙著的《剡录》说:“东为丹池山,积翠飘渺,云霞所兴,神仙之宫也。池有水赤色,勺之洁白.在县东七十里,旧桐柏山,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山。”金庭洞天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赤水丹池。由于年代久远,丹池被泥於积,水近干涸,赤水也被1979年建成的眠牛湾水库淹没。而这赤水生生不息,顽强抗争,把一个库容70万方的眠牛湾水库库底给染红了。每当水库启闸放水,从这涵洞里流出的库水如鲜红的血流,实在称奇。这种奇观,只有王罕岭特有,别处是无法仿制的。 又《剡录》引真诰说:“桐柏之中,方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纡朱碧,泉则石隙金精,其山台尽五色金也。经丹水而行,洞天从中。”在王罕岭石隙中渗出的泉水是淡红色的,流经平缓处,泉上漂浮着一层金色膜。山上的每一块石头,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都会闪闪发光。沿着陡峭的古道,在赤水流淌的山涧,就可以看到金庭洞天象征所在的地方,就是裴通不惜笔墨记叙的:“见其山水之异也,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层而谓天可升也。”这里还有高瀑迭泉,邃涧千回.也是《剡录》记载:“南为刻石山,旧有卫夫人碑,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之处。这巨井,当地村民叫水龙洞。 (三)金庭洞天之范围 《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案上清经其洞天在天台桐柏山中,辟方四十里,其北门在此小香炉峰顶,人莫得见之。”如果用现代人的天台概念去解读上清经的说法,那么金庭洞天就跑到现在的天台县去了。可是现在的天台县,唐代及以前叫唐兴县。有的古籍记载的天台范围很大,连舟山群岛、四明山也在天台范围内。《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又说:“…过此峰东南三十余里,有石窦呀,为洞天之便门也。人或入之者,必赢粮秉烛,结侣而往。约行一百里二百里,多为流水淤泥所阻,则莫臻其极也。”在小香炉峰东南三十余里,果真有石窦呀,不过后来人叫“鼋鼍岩”,又称海门洞、仙居洞。历代新昌县志都有记载:洞高五尺许,中壁石室石弄,曲折盆行,杳莫可测。传说有秉烛而入者,径达海,惧而返。晋朝阮裕隐居于处。《剡录》说:“县东七十二里,旧桐柏山,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山。”道经说:“越有桐柏金庭,与天台四明相连,神仙之宫也,其一头在会稽东海际,一头入海中,是金庭不死之乡。”从这些道教学说及历史文献里,不难看出金庭洞天从广义上说,东入东海,西接会稽山,南北与天台山四明山相连,其标志性地段在新昌县沙溪镇的王罕岭,称之为天台山的西桐柏。即为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记》说的南北朝时期明州、余姚、剡县、唐兴和宁海“五县之余地”。 三·处所遐深的书楼墨池 王右军隐剡东,书楼墨池在那里?唐代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书楼墨池在金庭洞天洞所在的地方,剡县东南,距离剡县城七十里.“是琅琊王羲之领右军家于此山,其书楼墨池旧制犹在。” 相传王罕岭龙潭岗的龙潭是王羲之的墨池,据《剡录》记载:“(这墨池)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今年八十岁的王羲之后裔王翼中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其叔父从龙皇堂到沙溪孙家田走亲戚。为了躲避沙溪据点日本兵的盘问,绕道王罕岭,路过龙潭岗时,其叔父告诉他,这是祖上王羲之的墨池。那时墨池旁有两个殿,一个是羲之殿,一个是龙皇殿。龙皇殿的右边楣上挂着一块扇型的匾,匾上写着“丹池”两个正楷字。羲之殿一间,只剩下一个像座。他叔父又告诉他,道士打扮的王羲之像已被华堂后厂金庭观抬去,置放在桐柏潭的石窟中,供人瞻仰。年青时,他多次去桐柏潭祭拜先祖。墨池旁的龙皇殿和羲之殿的遗址石基现保存完好。我们对书楼、墨池、丹池殿和金庭观遗址的相互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同《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记述的:“至南齐永泰九年,道士褚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元,遂启高宗明皇帝,又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家。故书楼在观之西北维,一间而四顾徘徊,高可二丈已下;墨池在殿之西北维,方而斜,广轮可五十尺,池楼相去,东西羡值才可五十余步。虽形状卑小,不足以壮其瞻玩,而恭俭有守,斯可以示于将来。”相一致。 为什么王羲之把书楼墨池建在远离居室的茂林之中呢?《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这样记述:“况乎处所遐深,风景秀异,契逍遥之至理,阅鸾鹤之参差。”王罕岭村民回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是虬松古柏参天,别有风光。当我们站在海拔550米的龙潭岗时,不仅可以看到天台山、天姥山、沃州山、会稽山和四明山,而且是王罕岭眺望西北方向及东海方向视野最宽的地方。对于一个从山东南迁的豪门贵族子弟,又在会稽为官多年,却隐居深山,结炉炼丹的王羲之,怎么不对西北方向有着特殊感情呢。 在魏晋时代,老庄思想风靡,认为万物的本源即为“无(自然)”,故而对通往自然的优游闲适的隐逸生活极为想往。在东晋时期,葛洪是持之以恒遵循隐逸理念的代表人物。他在《抱林子·内篇·明本篇》云:“山林之中非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静也。”他看来,身居尘世,不通过世外隐逸之途径,无论怎样苦加修炼,也难以达到成仙目的。他认为,远离俗世,隐逸山林才是修道成仙的唯一途经。王羲之与葛洪是琅琊同乡,虽然葛洪比王羲之年长二十几岁,却为同一时代人,俩人又有许多亲情关系,很受葛洪隐逸理念的影响。信奉五斗米道(天师道)的王羲之,他在《逸民贴》中称:“吾为逸民之怀久矣”。所谓隐逸,就是士大夫为逃避国家权力制约,隐身匿迹于山林湖海,过着一种与世隔的生活。当他来到王罕岭,选择在龙潭岗建书楼墨池是他实践隐逸理念的需要,也是他富有情感及有极高的对大自然欣赏能力的体现。王羲之在龙潭岗的书楼里观赏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从飘逸的白云和闪电中得到启示,拜“白云先生”为师,使他书法达到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颠峰。实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二次飞跃。 有南朝宋马并游金庭观时,看到了王右军的书楼是建在“高峻、幽隐、秀异”的山岗上,有诗为证: 右军学业隐林邱,世隔余年景尚幽。 苔锁一弘残墨沼,云遮三级旧书楼。 欣逢羽客开金阙,快睹仙童侍玉旒。 自怪今朝脱凡骨,飞身得向洞天游。 可以肯定,王罕岭龙潭岗的建筑遗址,就是当年王羲之的书楼墨池的遗址。 四·荆榛之麓的王右军墓地 晋升平五年辛酉(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终年五十九岁.王羲之逝世后,埋葬在哪里?志书有众多说法,在山阴兰诸山下,在会稽云门山麓,在诸暨苎萝山中,在嵊州金庭,学术界对此都未定夺.由于王羲之旧宅王罕岭的湮没,王羲之墓地成了悬案。据《王氏族谱》记载:“遂埋于居宅之旁的瀑布山瀑布岭”。王羲之的旧宅在王罕岭,那么王羲之的墓就在王罕岭。况且,王罕岭果真有高瀑(瀑布)山和瀑布岭,就是嵊州华堂王氏的祖坟山。这与王罕岭村民世代相传,王羲之死王罕岭,葬王罕岭相吻合。 早在隋朝大业七年辛未(公元611年),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遵先师智永遗教,“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各邱茔之制,墓而不坟”了.今日王右军墓地之辩,应了尚杲的感叹:“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尚杲看到王羲之墓地在荆榛之麓,而今嵊东王羲之墓地处溪滩平谷,不类荆榛之麓。去天台过今嵊东金庭观的地方,无须下榻雪溪道院。只有去天台过王罕岭,必经雪溪道院.雪溪道院在今新昌县巧英乡雪头。《阆风集》说:“今自新嵊溯流而上,至于雪溪往往由雪得名,由戴安道始也。”再从雪溪经中溪翻越明越台三府交界的摘星岭到天台石梁及国清寺.最为便捷. 王罕岭高瀑(瀑布)山的坟山,属《嘉泰会稽志》和《剡录》说的孝嘉乡.至1958年新嵊合并到1961年再分开时,原隶属嵊县的外湾村划归新昌,而坟山至今还是嵊州在新昌的“飞地”。看管坟山人的姓氏也更换了好几个,先是曹氏,其后代迁居新昌外小将。再是吕氏,其后代迁居新昌大市聚坑西。明代后是俞氏,居住至今,与前面提到的学者俞函三是同宗同族。俞函三是王罕岭山脚真诏村人,清光绪二十年举子,著有《沃州小记》。 由于年代久远,人口迁徒,战争动乱等原因,现在无法找到王羲之墓的确切位置,只有期待专家的考证了。 五·几经易名的金庭道院 唐元和改年路应撰文,陈永秩督刊的《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说“(王羲之)创金庭道院于厂岭”,而《嘉泰会稽志》及《剡录》记载;“旧传,王右军舍读书楼为观,初名金真馆,改名金真宫。”王罕岭龙潭岗,就是王羲之创金庭道院的地方,它的北面三百米的地方有支遁建的银庭寺。王羲之舍读书楼为观后,笃信天师道的王羲之,学张子房从赤松子游,开始潜心修道,结炉炼丹的道家生活了。难怪后人看到的,在王罕岭龙潭岗墨池旁羲之殿内王羲之座像为道士打份。 到了南北朝时期,齐梁间的文坛领袖,官至尚书令的沈约,曾于永秦元年(公元498年)辞官来王罕岭息心修身数年,并建金庭馆,写下了《桐柏山金庭馆碑记》。《嘉泰会稽志·碑记》记载,沈约还造了桐柏山金庭馆碑,由其兄圭之正书,可惜永元三月碑石已亡。《桐柏山金庭馆碑记》说:“永泰元年,方遂初愿,远出天台,定居兹岭.所息之山,实惟桐柏,灵圣之下都,五县之余地。仰出星河,上参倒景,高岩万沓,遂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岩考室……因以名馆。”这里沈约把金庭馆建造的时间,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交代得清清楚楚。 在沈约之后, 《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记载:“南齐永元三年,道士褚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玄,启高宗明皇帝,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剡录》说:“褚伯玉居此山三十余年。” 褚伯玉建的金庭观遗址,在王罕岭里湾村。遗址里还有千年古柏和建筑遗物。那么,王罕岭的金庭观是怎样荒湮了呢?王罕岭及附近的村民世代相传,王罕岭的金庭观是武松攻打王罕岭时抄掉的,观内道士的武器被埋在观内的井里。现在村民们还能指出井的具体位置。武松有没有攻打过王罕岭?我们作了细考,武松没有攻打过王罕岭。是武松同王式的音相近,人们对武松较熟悉,误传王式为武松了。王式攻打过王罕岭,《资治通鉴》有记载。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剡县、象山,兵扰衢婺明台诸州而振撼朝廷,朝廷遣王式前去镇压。王式到越州后,分兵三路,从奉化,从临海,从海上,迂回包抄农民起义军至宁海时,《资治通鉴》记载:“(王)式曰:贼(裘甫)无所逃矣,惟黄(王)罕岭可入剡,恨无兵以守之,虽然亦成擒矣!……贼果自黄(王)罕岭遁去。”⑤公元908年析剡置瞻县和新昌县后,居住在今嵊州华堂一带的王羲之后裔,选址后厂重建金庭观。《嘉泰会稽志》记载:“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改为崇妙观。”尔后经多次兴废交替,才有近期重建的气势恢宏的金庭观。 六·右军旧宅在大湖山中 《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是琅琊王羲之领右军将军家于此山……(褚伯玉)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很明显,裴通说的右军旧宅、右军之家在山上,在大山深处。 《剡录·道观》说:“去观(宋代嵊东金庭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这里明白告诉读者,右军旧宅不在当时的金庭观,而在大湖山上,自然特征是赤水丹池。 综合历史文献关于右军旧宅的记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右军旧宅所在的山原叫桐柏山,即天台山西桐柏,唐代改名丹池山,属今新、嵊、奉交界的大湖山。大湖山中的王罕岭与历史文献记述的王右军旧宅的地理、地貌和地形相吻合,而嵊东金庭观与历史文献记述的王右军旧宅的地理、地貌和地形大相径庭。王罕岭是被历史湮没的王右军旧宅。 ①《王氏宗谱》 ②《说文,厂部》: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古语“厂”同“罕”同音。 ③《全梁文》卷三十一《桐柏山金庭馆碑记》 ④《全唐文》卷七二九《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⑤《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领头羊 2011-03-13 18:53
南宋嘉泰《会稽志》载:“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萝山。孔晔云:‘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书也。’而碑亡矣。”

王羲之墓如依志书《嘉泰会稽志》为标准的话,又在诸暨了。不是说要以志书为据吗?可嘉泰志就是这么说的。

看来方红同学又要炮轰,新昌同学,嵊州同学,诸暨同学,萧山同学了。

    


陆游墓在今云门寺倒是有可能的。因为陆游曾在今云门广孝寺地域居住过,抬头见南山。

游在山水间 2011-03-14 13:22
关注中。

longhuawap 2011-03-18 21:30
听说王献之墓也在云门寺周围不知道是真是假

领头羊 2011-03-19 18:42
王献之墓在今天广孝寺周围这是不可能的,古云门寺址我已攻破。

方红 2011-06-07 13:03
陆墓在云门何山村东之陆家园地,没可能吧

方红 2011-06-08 12:41
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与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此寺”即云门寺。按照此说,是由于祖墓在云门寺附近,智永与惠欣为了就近拜墓,从嘉祥寺转到云门寺。但这里的“墓”不一定就是王羲之墓,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墓。

领头羊 2011-06-09 09:14
楼主有没确切的答案?

千年月 2011-06-09 19:40
[attachment=3412589]
此王羲之夫人墓志出于绍兴,初见于上虞东关古玩市场。为本地大藏家张笑荣所购得。从墓志看,此志出于兰亭、漓渚一带。
[attachment=3412590]此墓砖出于漓渚。或许与郗璇碑同墓所出,待考。绍兴地区所出升平年号砖不多,所见其余有
“升平元年七月廿八日造”;
“升平四年八月八日王氏”(反文)有人言出于余姚上虞交界处,而古玩店某商家言出于斗门璜山头。
“升平五年酉岁八月”具体出土地点未知。

领头羊 2011-06-09 19:51
山阴南乡离上里、东山在兰亭、漓渚一带?

千年月 2011-06-09 20:01
具体未知,羊兄脚步勤快,或许能找到那升平墓,此墓虽然被盗很久,墓砖应该也挖出很多了,但是我相信墓砖还会剩下一些,一般底里残破的墓砖。挖挖麻烦,也不怎么值钱了。

longhuawap 2011-06-09 20:18
是这吧http://bbs.shaoxing.com.cn/viewthread.php?tid=44023

领头羊 2011-06-09 20:18
呵呵,要死人个,如果要这类古砖我丈人家的围墙里有许多,改天带你去挑几块。

领头羊 2011-06-09 20:21
不过上次我看过都是带花纹的。

千年月 2011-06-09 21:11
那改天登门去拆围墙了。

方红 2011-06-10 07:32
[attachment=3412908]
碑上的墓志铭400余字,除30余字难以辨认外,其余字迹基本清楚,墓志铭开头写道:“晋前右将军会稽内史王府君夫人高平金乡都乡高平里郗氏之墓识”、“前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讳羲之逸少年五十六”。以下记载了王羲之七子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名字,并写明其女儿嫁给“南阳刘畅抚军大将军”为妻。另外,墓志铭同时记载了郗氏的两个妹妹、两个弟弟郗愔、郗昙以及两个女婿的情况。屈指算来,铭文共记载了跟王羲之相关的24人姓氏。墓志铭写明主人死于“升平二年四月”“葬于会稽山阴南乡……”经推算应该死于公元358年,这一年王羲之确为行文开头所书56岁。


方红 2011-06-10 07:36
听闻拓片价格要过万?此碑没正式的考古报告,是最大遗憾,估计此墓已被盗得彻底。希望张先生报着对古人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不久的将来把此碑的真真来路,或出土情况,公布于社会,也算对王羲之有个交待!

方红 2011-06-10 08:02
究竟此碑是真是假,目前争论还是很大的

方红 2011-06-10 08:02
郗璇墓碑回到绍兴 王羲之诸多密码得以破译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周国勇  2006-07-18  
  继今年3月,流失海外达1300多年的王羲之手迹《丧乱帖》首次“回国省亲”之后,目前,书圣夫人郗璇的一块墓碑“回到”绍兴。

  专家初步考证后认为,此碑如果是真迹,将是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的惊人发现。根据碑文内容,专家已经解开关于王羲之及其家族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此碑为研究王羲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艰难收藏

  7月13日,郗璇墓碑的收藏者——市区的文物收藏爱好者张先生携带墓碑的拓片和部分实物照片来到报社,讲述了这块古碑的艰难收藏经历。

  因为痴迷收藏碑帖等文物,张先生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其中北京是他除绍兴之外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几乎每年都要去很多趟”。郗璇墓碑就是在北京的意外收获。张先生说,这块碑其实早在前年就听说了,但真正看到是在去年上半年。一次,他去北京的一个大型旧货市场“淘宝”。在一家地摊转悠时,摊主再次跟他提到了这块碑的事情,说他可以帮忙联系墓碑的主人。一听之下,张先生大感兴趣,双脚再也挪不动了。“那是夜里,北京所谓的‘鬼市’,找到那个主人后,大家就在一个暗处打着手电看,我当时看得模模糊糊的,但突然给我看到了‘右将军’、‘会稽内史’、‘献之’等字样,我顿时觉得这碑非同寻常!”

  虽然满腔的兴奋难抑,但作为一名已有20多年收藏经历的资深藏家,张先生并没有马上拍板买下。一则当代艺术品市场假货较多,二则这件藏品价格惊人,岂能轻易下手。

  张先生回忆说,为了买这块墓碑,他光是看货就不下10次,还多次征求了北京和上海等地文物专家的意见,意见很多,但总体上都认为值得一买。最后的决定当然留给了张先生自己。

  经过大半年的苦苦权衡犹豫,去年年底,张先生最终决定“咬咬牙”将碑买下。但花的巨资至今让张先生“心惊肉跳”。

  到底多少价格?张先生不想透露,但只笼统地抛出一句:“几百万!因为手上现金不够,我还向银行抵押了3套房子。”其间,张先生的家人和朋友很多都反对他这么做,但他的坚决没有被动摇。

  张先生表示,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收藏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有为绍兴人挣点面子、抢救文物的想法。“要知道,这碑如果卖给外国人,那是再也难以挽回的了!”

  鉴定真伪

  今年春节过后,张先生将碑搬回了绍兴。之后,上海博物馆的多名专家闻讯赶到绍兴,对郗璇墓碑进行鉴定。6月下旬,北京又有几名文物专家飞到绍兴,对郗璇墓碑作了考证。大家的关注点首先放在了此碑的真假性上。到目前为止,“产生了几派意见,有真有假,但多数认为是真迹”。

  据了解,此碑长约68.5厘米,宽约56厘米,厚约8.8厘米。从照片上看,整块碑面呈现棕黑色,碑的底部有3~5厘米遭到磨损,每一行末尾都有1~2字无法辨认。但经清理后,碑文绝大部分可读,共计28行354字。刻字为隶书,字体古雅质朴。从侵蚀处看,专家认为墓碑材质似石灰岩。

  对于此碑的真伪,多数专家认定“毋庸置疑”,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

  首先,从碑铭全文构思来看,难以造假。墓志内容几乎不可能由历代后人或者现代人去“想象杜撰”。一位专家说,除非有人串通了历史学家、碑帖权威和书法泰斗一起来制造这起“阴谋”。如果真是如此,则造假的成本太高,且只造一块,意义不大。

  其次,“长子”一说,常人不知。目前所见的各类史书都记载王羲之夫妇共生育七子一女,而墓志上却刻的是八子一女,造假者不可能去多造一个正好符合王羲之子嗣排行的“长子”。

  第三,书法水准,非同凡响。众所周知,晋碑出土极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以南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晋碑(墓志)约20块,仅《谢鲲墓志》书法上乘,并与《郗璇墓志》的风格接近,因此估计为同一时代。

  第四,污垢清理,顺乎自然。专家在清理碑面的污垢时,在器物和污垢之间,并没有发现任何“现代黏结物”的痕迹。污垢较硬,且均匀一致,应是自然生成。用水一抹,垢的吸水性比器物要好,立显深浅,也方便了清理工作。

  解开悬疑

  之一:生卒纪年

  据了解,《辞海》从1979年问世以来,每隔10年都会更新其内容,很多都是纰漏的修补或错处的纠正。然而在1979年、1989年和1999年这3个不同的版本中,关于王羲之的生卒纪年始终是“312-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这说明,因为缺乏可靠的证明资料,这本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学术性的辞典历时多年,却对王羲之生于何年、死于何年这个最基本问题依然无从确认。但在这3个不同的生卒纪年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王羲之都活了59岁。这点跟史料记载不谋而合。《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根据墓志结尾刻的墓主人“升平二年戌午岁四月甲寅朔七日庚申薨”的记载,升平二年即公元358年。碑文第四行则记载,“逸少年五十九”。一个简单又明确的算术题:王羲之享年59岁,比夫人郗璇晚去世3年,王羲之的卒年就是公元361年,则王羲之的生年应为公元303年。这与《辞海》三个说法中的中间一个完全相同。至此,专家认为王羲之的生卒纪年可以明确了,就是公元303-361。

  之二:官职称谓

  墓志显示,王羲之生前的官位应是三品的“右将军”,而不是现在人们知道的四品的“右军将军”。《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三品官死后,“赠金紫光禄大夫”,追晋一级,正合东晋官制。专家认为,古称“王右军”,可以理解为对“王右将军”的简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羲之在成为“右将军”之前,曾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

  之三:墓地位置

  自古以来,对于王羲之的墓地有多种说法,如唐代何延之《兰亭始末记》称在“山阴县西南三十里兰渚山下”;《绍兴县志》称在“会稽云门山”;《诸暨县志》称在“苎萝山”;《嵊县志》称在“金庭”。目前,在上述4种说法中,仅嵊州市金庭镇存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并存有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所立墓碑以及《布政司督令修墓徼》等珍贵文物。《郗璇墓志》的“横空出世”,给王羲之墓葬地的考证提供了最新的实物资料。


     墓志在最后一行写道:“(郗璇)月廿八日庚戌葬于会稽山阴南乡”。专家表示,中国历来实行“夫妻同穴”之礼,王羲之晚夫人3年而卒,“如果没有异常,一定也是和夫人郗璇安葬一处的。”

  绍兴县文联主席、王羲之后人王云根在其研究王羲之的著作《王羲之家世》一书中写到,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羲之、郗璇夫妇带第六子操之等离开山阴,去剡县金庭巡视庄园。”

  而根据这块《郗璇墓志》,专家认为,王羲之死前若是带着夫人去金庭,那必定不是已故的正室夫人郗璇,而应该是其他的夫人。另外,如王的研究正确,王羲之在去世的那一年带着一家大小去了金庭,那么结合《郗璇墓志》的内容,他的墓葬地将有3种可能:

  一是王羲之与正室夫人没有合葬在一起,郗璇葬在“山阴南乡”,王羲之葬在嵊州金庭;二是三年前埋葬的郗璇遗骨被迁去金庭与王羲之“合穴”,原来的“山阴南乡”只留下了这块墓碑;第三种可能是,王羲之与郗璇葬在“山阴南乡”,金庭只有王羲之的衣冠冢。

  之四:子嗣排行

  在目前所有的历史文献中,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长子,但他的字却是“行二”的“仲思”,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因为古人的兄弟排行,历来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玄之如果是长子,他的排行就应该是“伯”,而不是“仲”。

  墓志解开了这个历史悬疑的谜底。在介绍完王羲之及其夫人郗璇的简要生平“行状”后,墓志第五行刻有两个字:“长子”,但其名、字、生卒、享年及妻、子等情况一概没提。第六行才开始按照墓志的“格式”提到“次子玄之”,及其他所有有文献记载的子女的情况。专家据此判断,原来王羲之夫妇还有一个真实的“长子”,但因为早夭而没有传名后世。但是他的“伯”的排行却被保留了下来。因此,王羲之夫妇其实一共生育了八子一女,而不是1600余年来,历史所流传的七子一女。

  在这些考证推理之外,根据这块墓志,专家还解开了“王羲之密码”的其他诸多信息,诸如王羲之在正室郗璇之外,还有一个“如夫人”——“沛国武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代的婚姻情况;作为妻族和“亲家”的郗璇家族的情况,等等。

  书者猜想

  在墓志的解读、考证之外,关于这块人物特殊、意义重大的墓志的书写者会是谁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从总体上看,郗璇墓志的碑文是隶书风格,但有的专家认为,这又不是一般的隶书,它里面“有点楷书又有点行书的味道”。

  7月13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教授,他告诉记者,他看到过这块碑的拓片,感觉符合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从字迹上看,不像是唐人的字,也不像近现代人搞的。但“因为没有落款,所以也很难下结论说是谁写的,或者是哪个时代的作品”。

  兰亭书法博物馆馆长喻革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只是看过此碑的拓片,但感觉字体的风格跟东晋时期的书法风貌很接近,从刀刻痕迹和风化程度来看,应该有点历史了。而且里面所记录的人物、信息都非常符合我们所了解到的王羲之的生平面貌。“但光是通过碑拓,很难判断此碑的真伪。”喻革良说,此碑值得书法界、学术界继续深入研究,但除了墓碑本身,如果能找到王羲之的墓地那更重要。“通过对墓地的形状、大小、周围情况等的研究,将对考证此碑的真伪、碑文的信息大有帮助!”

  目前专家认为,考虑到郗璇是王、郗两大书法世家的“关键人物”,因此最有可能给她书写墓志的有4个人:丈夫王羲之、长子王凝之、长兄郗þ和族兄王洽。

  而考虑到与墓主的关系及家族背景、社会地位,以上4人中,可能性最大的又是丈夫王羲之。

  让专家作出这种判断的,最坚实的依据还是此碑的书法风格。“回顾东汉《乙瑛碑》和北魏《大代华岳庙碑》之间的书体风格,《郗璇墓志》具有明显的‘雄强’之势,这从‘将’字和笔画较少的‘右’‘史’‘王’和‘之’等典型字来感觉,尤其明显,与梁武帝萧衍所评价的王羲之晋隶作品‘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相吻合。”

  但正如作家、王羲之研究者王云根所说,无论是碑的真伪性,墓志所记录的信息,还是墓志的书写者,目前都还有待更多的实物资料来佐证。但尽管如此,各位专家都可以有一家之言,因为学术欢迎百家争鸣。但争鸣的最后,应该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相对普遍认同的结论。



方红 2011-06-10 08:07
自古以来,王羲之的墓葬地点就有多种说法:其一,唐何延之《兰亭始末记》语,在“山阴县西南三十里兰渚山下”;其二,《绍兴县志》载,在“会稽云门山”;其三,《诸暨县志》曰,在“苎萝山” ;其四,《嵊县志》云,在“金庭”。目前,仅嵊州金庭一地存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并存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所立墓碑,以及《布政司督令修墓徼》等珍贵文物。今天,金庭已是国家旅游定点之一的王羲之故居和王羲之墓地。《郗璇墓志》横空出世,应该怎样再来认识这个问题呢?
中国历来实行“夫妻同穴”之礼,王羲之晚夫人3年而卒,如果没有异常,一定亦是和夫人郗璇安葬在一起。王云根先生在《王羲之家世》一书中说到,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59岁,“羲之、郗璇夫妇带第六子操之等离开山阴,去剡县金庭巡视庄园。”《郗璇墓志》将更正这个说法!羲之死前若是带夫人去金庭,必定不是已故的正室夫人郗璇,而应该是夫人外氏的沛国武氏。一个前提,若以“金庭说”为主流说的话,那末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羲之与正室夫人没有葬在一起(一个在山阴南乡,一个在嵊县金庭):第二种可能性是,将三年前埋葬的郗璇遗骨迁去金庭“合穴”,原来的山阴南乡只留下了这块《郗璇墓志》;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第三种可能性是,王羲之本人并没有葬在金庭,而是与正室夫人葬在了“山阴南乡”,“金庭说”只是王羲之的衣冠冢,应该和另一个夫人沛国武氏葬在一起,其后事似应由操之经手办理。对于这三种可能性,只有期待日后更为可靠的出土资料来加以确定。

方红 2011-06-10 08:11
目前就《郗璇墓志》文字來看,明顯值得懷疑。
《晋书》王羲之传谓玄之为长,早卒。那麽既然《儿女帖》所言七子能包括這位早卒的玄之,爲何不能包括另一位早卒的長子呢?《世说新语》刘注引所引《王氏譜》等梁代以前的早期文献,都明確記載了七子長幼的順序,這與《郗璇墓志》所載順序不同。如王凝之为第二子 (语言篇七十一刘注引《王氏谱》);肃之为四子(排调篇五十七刘注引《王氏谱》);徽之为五子(雅量篇三十六刘注引《中兴书》);操之为六子(品藻篇七十四刘注引《王氏谱》)。另外,据《郗璇墓志》是王羲之生前夫人已经去世,但据《世说新语》贤媛三十一注引早期文献《妇人集》引郗璇《谢表》云:“妾年九十,孤骸独存,愿蒙哀矜,赐其鞠养。”可知羲之夫人得高寿,活了九十余岁。所以,要想使《郗璇墓志》的説法成立,不但要證明王羲之《儿女帖》和《晉書》王羲之傳的説法不可信,還得證明南朝梁以前的《王氏譜》《中興書》等文獻记载都是错误的,而且多次出現错误(语言篇,排调篇,品藻篇引《王氏谱》),更须证明《妇人集》所引郗璇《谢表》也是杜撰的。
哈哈!這個難度实在太大,得忙死他们,因为它超出了作僞者知识范围之外,这都是作伪者始料未及的!


高中生 2011-06-10 12:35
关键这碑从什么地方来?

千年月 2011-06-10 13:52
张君于北京购得值得怀疑,有炒作之嫌疑。有人跟我说曾亲见于东关古玩市场,收购价才四千,他出了一万,店家不卖。当然这个人所说是不是属实也是值得怀疑的。毕竟我只是听说而已。找到这个店家,然后找出上家,就知道出自具体某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否认,否者,一个贩卖国宝,一个盗掘国宝,都在法网之内。到是民间的有心人可以寻访一下,绍兴两晋的砖墓多有纪年。而这个郗璇墓志所出的墓穴肯定也会有文字年号,找到年号残墓,再进行分析。

方红 2011-06-10 14:12
引用第26楼千年月于2011-06-10 13:52发表的  :
张君于北京购得值得怀疑,有炒作之嫌疑。有人跟我说曾亲见于东关古玩市场,收购价才四千,他出了一万,店家不卖。当然这个人所说是不是属实也是值得怀疑的。毕竟我只是听说而已。找到这个店家,然后找出上家,就知道出自具体某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否认,否者,一个贩卖国宝,一个盗掘国宝,都在法网之内。到是民间的有心人可以寻访一下,绍兴两晋的砖墓多有纪年。而这个郗璇墓志所出的墓穴肯定也会有文字年号,找到年号残墓,再进行分析。
张先生不想透露,但只笼统地抛出一句:“几百万!因为手上现金不够,我还向银行抵押了3套房子。”其间,张先生的家人和朋友很多都反对他这么做,但他的坚决没有被动摇。 k`[>B k%b  
myOW^

方红 2011-06-10 14:12
上百万,好牛哦

领头羊 2011-06-11 10:51
好多专家没个结果,学院派就研究到这些成果?呵呵。

“低层次的资料汇编,上不了大台面,成为大学术的点缀,终究没多大出息。”

千年月 2011-06-11 10:56
发牢骚比资料整编更加没有意义。

画溪王向晨 2019-11-05 19:53
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是伪文

画溪王向晨 2019-11-05 19:54
希璇墓志是假的

画溪王向晨 2019-11-06 13:00
早期祠堂与墓在一起,称墓祠,本人认为,唐初右军祠建在嶯山,右军应葬在会稽嶯山。

领头羊 2019-11-08 14:07
画溪王向晨:早期祠堂与墓在一起,称墓祠,本人认为,唐初右军祠建在嶯山,右军应葬在会稽嶯山。(2019-11-06 13:00)

嶯山又与王羲之无涉呢。

领头羊 2019-11-08 14:11
根据雪夜访戴的故事和瀑布山展墓记从中可以判定,王羲之墓当在嶀山周围王舍岗附近。

红武士 2019-11-13 14:26
领头羊:根据雪夜访戴的故事和瀑布山展墓记从中可以判定,王羲之墓当在嶀山周围王舍岗附近。(2019-11-08 14:11)

金庭和仙岩差2、30公里哪,为什么这样理解呢?而且你说的位置在山顶,虽然风景好,但上去是很不方便的

纶帛 2019-11-15 10:03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领头羊 2019-11-16 16:11
红武士:金庭和仙岩差2、30公里哪,为什么这样理解呢?而且你说的位置在山顶,虽然风景好,但上去是很不方便的(2019-11-13 14:26)

下王舍岗村附近

雪泥鸿踪 2019-11-18 07:53
没有考古发掘出来的墓志,都是扯淡。

红武士 2019-11-18 18:58
领头羊:下王舍岗村附近(2019-11-16 16:11)

对,我说的就是这,为什么你会认为是在那边?

画溪王向晨 2019-11-26 17:27
王羲之宅在嶯山,去世在嶯山,如何与王羲之无涉?瀑布山展墓记本是假文!

领头羊 2019-12-01 16:08
瀑布山展墓记,对照到王罕岭上那当然是假的了。

画溪王向晨 2019-12-02 15:03
不是什么王罕岭不王罕岭的,《瀑布山展墓记》本就是家谱造假的文字!什么金庭观也与王羲之没有一根毛的关系!·

领头羊 2019-12-02 16:53
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从我研究的路径上看:
云门到岭头山到嶀山直到雪溪道院是两天行程,
即然智永走得是这条路线,那么王羲之墓也当在这区间,
云门之刺涪山,嶀山王舍岗,华堂,直到沙溪都有可能。
王羲之墓在云门刺涪山和嶀山王舍岗两个地是最有可能的。

红武士 2019-12-09 08:57
领头羊: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 ..(2019-12-02 16:53)

嶀山王舍岗要运棺木上去太困难了。现在的地形已经是上千年改造后的样子。

领头羊 2019-12-10 10:02
红武士:嶀山王舍岗要运棺木上去太困难了。现在的地形已经是上千年改造后的样子。(2019-12-09 08:57)

王羲之居住地200年后谢灵运住过,
这地方唯有嶀山王舍岗最合宜,
也或是《山居赋》中的北居。

去年我们还在上王舍岗附近发现了一条白蛇,看似嶀山仙气还在哈。
嶀山有瀑布,有仙洞,有羲之坪。
华堂的羲之遗迹和王罕岭我都实地曾去学习过。

劲舞苍穹 2020-05-06 09:42
貌似每一种说法都有可能。

劲舞苍穹 2020-05-06 09:42
入剡追尋王許,憶魏晉風骨,曾記何時?
悠悠歲月無數,花落烏啼。
如今尋覓,戴仲若、何處聽鸝?
君不見,多少古跡,化作塵土誰知!


查看完整版本: [-- 关注:王羲之墓陆游墓在云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49696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