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阅读
  • 0回复

新老新闻人同访新昌草莓专业村:32年后,见证“莓”好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民
 

发帖
2592
E币
9320
威望
5724
贡献
216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2024-05-12 22:01:54 绍兴市 
因为一篇消息报道,绍兴新昌农民在全国出了名。

这则消息刊发于1992年4月28日《绍兴日报》头版头条。文章很短,不到800字。标题很“吸睛”,主标题是“新昌农民把草莓种到了广州”,副标题是“肩扛锄头出省去 腰缠万贯还乡来”。

32年后的今天,循着新闻前辈的足迹,“新闻印记里的时代脉动”报道小分队寻访报道中的草莓种植户,惊喜地发现新昌县东茗乡章黄山村围绕一颗小草莓,蹚出了一条从育苗、种植到销售的“传帮带”共富链——从几户到几百户,从一个村到几个村,一起奔向“莓”好生活。

“下半年我也想到广东佛山去承包几亩”“明年增加几个新品种,满足多元化需求”……4月26日,在章黄山村村委办公室里,几位草莓种植大户围坐在村党总支书记蔡金均身边,畅谈下一步打算。

“你们来得巧,种植户们前些天刚回村。”蔡金均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在广东,4月上旬草莓落市。和32年前一样,他们“腰缠万贯还乡来”。他话锋一转说,当年《绍兴日报》报道村民到广州种草莓的事后,大伙都感到“特别光荣”,积极性更高了,足迹越走越远。

其实,早在1988年,新昌农民就到广州种草莓了,但直到1992年被记者报道后才“出圈”。“这条新闻是‘捡’来的。”回忆起这篇报道,今年75岁的绍兴日报老新闻人陈今炎说,当时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新昌召开,一位记者遇到了老熟人章嘉法,他是新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刚从广州出差回来。

“出差做什么?”

“带着农民把新昌草莓种到广州去、卖进酒店里。”

……

两人热情地聊着,在一旁的记者陈今炎听着听着,灵光一闪,感到这里有新闻。

“那时候国家刚刚提出‘农民要闯市场’,这背后的故事一定可以挖!”陈今炎说,当时他很激动,吃完饭就赶紧把章嘉法拉到楼下采访。“当晚我就把这个稿子写出来,用宾馆的传真机传回编辑部。”这篇报道获得1992年度浙江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转眼32年过去,小草莓已经成为章黄山村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小草莓大前景,草莓让生活更甜美。”在通往村里的路上,一幅标语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62岁的蔡沛成是最早几批把草莓“嫁接”到外地的农民之一。“记得1988年,新昌县组织了4个人出去探路。”蔡沛成说,他和妻子黄爱芹和其他4户村民后来也跟着一起到厦门黄厝种草莓。“在新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的帮助下,我们承包了一亩多的地。第一年,亩产好,销售也好。第二年,我们就承包了两亩半。”蔡沛成回忆道,那时候半斤一盒的草莓可卖到3元,除去成本一家人净赚1万多元。如今他已经承包了12亩地,仅采摘游这一项就供不应求。

目前,常年在广东种草莓的新昌农户有上百户,涉及章黄山村等多个村,形成了育苗、种植到销售“一条龙”。而且,还培养了“莓二代”,今年34岁的王建林就是其中之一,“我18岁就跟着父母去广东种草莓,走遍了潮汕地区”。前些年,他在选好品种、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销路,在发展采摘游的同时,还进驻美团等平台,和网红蛋糕店、甜品店做起生意。“明年我准备转战佛山,再开辟一片新地盘。”

听着王建林的畅想,一旁的蔡金均不由得感慨:“草莓已经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果,接下去,我们要打响草莓专业村的品牌,推广草莓‘致富经’。”

好种苗才能种出好草莓。早些年,为了种出品种更好、产量更高的草莓,章黄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培育草莓种苗,常常是几户人家拼着包一辆冷鲜车将培育好的草莓种苗拉到广东。“我们打算由村集体投资发展一个草莓育种基地,加入专业指导和专业设备,让大家能把村里繁育出的优质种苗种到更多地方去,带动全国各地农民致富,到时候再邀请绍兴日报记者来看看。”蔡金均的想法,得到了种植户们的热烈响应,新的草莓拓展蓝图即将打开。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快速回复
限7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帖子发布服务协议及管理条例》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