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9阅读
  • 2回复

[人物]【寻访官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星会员
 

发帖
3606
E币
1260343
威望
8757
贡献
530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2023-08-19 10:19:33 浙江省 


官桥村,位于余姚市最东端三七市镇境内,三面被绵绵起伏的群山所包围,319省道从村北横贯而过,田螺山遗址紧挨在村的西北处。
?
?八年前,我在朋友指引下,曾经到访过一次。这里不但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鸡山学堂、还诞生一位在国民政府中号称“民国第一支笔”陈布雷先生。
?
入?官桥村,有东北两条路可通。旧时入村大多走的是村东那条老路。村口有一株百年以上的古樟,古樟下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三眼古石桥,名曰“官桥”。桥旁原先有一石碑,上书“颖川永济”四个大字。颖川(河南许昌陈姓大族)之名是官桥陈氏郡望的始迁地,据该村陈氏后裔讲,陈氏迁至官桥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经二十四世。

官桥陈氏在此繁衍生息三百多年中,分支多达二十七个房头,世称官桥“陈氏廿七房”。陈布雷先生便是其分支房头中的其中一部分。一进入古村,远远望去,高高的马头墙,耸立在古村中间,这座古建筑群就是“陈氏廿七房”大宅。大宅始建于清代,由主楼和东西厢房等建筑组成,高耸墙面,逶迤巷弄、高大门楣、高低间错落有致,气势恢宏间,无不体现出古朴壮重美感,成为姚东清代住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今天有幸,在村东古桥畔,巧遇官桥陈氏第二十三世陈老先生,也是陈布雷先生亲侄孙。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桥畔村道,随着他进入一条斑驳陆离的古巷。古巷呈“S”形,两边处藤蔓肆意,在裸露青砖上任意游走着,一块斑驳青砖、一段低矮残墙、一根风化石条、一口荒废古井,无不在诉说着历史苍桑和时代变迁。

不知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处开阔地前木楼处。木楼上下有二层,十多间开间,走廊处皆有木廊相连,远远望去,恢宏而气派,可见当时陈氏之富庶,建筑之豪华。当陈老推开中间一扇木门时,如同推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只见在木楼大厅两边木墙板上,密密麻麻挂满了相框,不但有照片还有一段段文字介绍。一张张泛黄老照片,就是一段段历史,虽然时隔了七十多年,当我在细读瞬间,不知不觉恍然间已入此境。

?陈布雷先生一生所走过历程,作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幕僚,陈布雷恪守为臣之道,在工作上,他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在政治操守上,他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政府中,陈布雷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从不卷入派系斗争中去。所以,陈布雷在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

从从政的道路反映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局变动中卷入政治漩涡的无奈。知识分子本质是要独立的、批判的,而卷入政治旋涡的知识分子偏偏要站稳立场,服从大局,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子都面临的困境。从陈布雷先生的从政生涯来看,从政耗尽了陈布雷的体力与精力,打残了他的身心健康,断绝了他在政治上的退路,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在无奈之余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在一声叹息和走在他曾经睡觉、读书生活过木阁楼上,在木楼板所发出“吱吱嘎嘎”声响中,结束了官桥的寻访之旅。一代“文胆”,只能说他生不逢时,落得个褒贬不一下场。但作为文人,笔锋过处,犹如排山倒海,又似春风和煦,笔笔出神,无不让天下饱读诗书之人敬畏如天神。伟哉!陈布雷,悲哉!陈布雷。

?
?























1条评分威望+3
小楼春雨 威望 +3 原创好帖 2023-08-25
二星会员
发帖
1348
E币
484942
威望
4385
贡献
1
沙发 2023-08-21 11:52:04 浙江省 
同姓帮顶,
三星会员
发帖
3853
E币
4393282
威望
5001
贡献
0
板凳 2023-08-25 08:40:53 绍兴市 
    
快速回复
限70 字节
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帖子发布服务协议及管理条例》
 
上一个 下一个